胃潰瘍症狀和飲食
胃潰瘍所指的,包括胃部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的發生是由於十二指腸的黏膜被胃液「吃掉」的結果,這種情形在胃液變得極度酸性的時候就會產生。但近年研究證實細菌為胃潰瘍之主要成因之一。
有患者會完全沒有症狀,只是間中消化不良,因為潰瘍可出現後自行痊合。較嚴重者為慢性痛症,再嚴重者會出現出血、排泄黑色大便,甚至吐血等。最嚴重之患者有機會因十二指腸或胃部穿破而患上腹膜炎。
以下為一般常見到的症狀:
1.上腹部疼痛,如悶痛、刺痛、灼熱痛或陣痛的感覺症狀。
2.因長期營養不足,通常會發生低蛋白血症。
3.噁心。
4.嘔吐。
5.不想吃東西。
6.打嗝或脹氣。
7.大便色黑或帶血。
8.嚴重時會有出血、穿孔及阻塞的胃潰瘍症狀,這時就需要手術解決了。
胃潰瘍如何飲食?
患者在日常生活裡的飲食應注意下列事項:
1.定時用餐,少量多餐
2八分飽即不再吃,勿暴飲暴食
3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4充分咀嚼: 胃潰瘍如何飲食很重要,在吃東西時細嚼慢嚥,在治療及預防胃潰瘍方面非常重要,因為人的唾液是鹼性的,它的作用有如一種緩衝劑,能保護十二指腸及胃的黏膜使其不致變得太酸。
5避免飲用牛奶
牛奶實際上會增加天然酸的分泌,而更加損傷胃及十二指腸的黏膜。
6戒煙
7勿服用鐵質補充物,以免引起嚴重反胃
8勿使用過量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9使用制酸劑紓解症狀
10發洩情緒,舒緩壓力
以上健康訊息提供給各位參考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