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之中庸之道
人說:「花開終會謝,月圓必有缺。」
看了這句話是不是覺得世事總有缺憾,總難圓滿?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懂得這個「半」字,亦即是中庸之道,這才能懂得人生真味。
1半苦半甜,才是生活
楊絳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
弘一法師去世的時候留下四個字:悲欣交集。
人生不全是圓滿結局,大團圓的結局只會出現在電視劇里。真實的人生總是有笑有淚。明白這一點的人,就不會太過執著。不執著於悲,不沉浸於喜,苦樂隨緣,擁抱生活。
2半得半失,方得圓滿
有得有失,多得多失,少得少失。捨得之間,是分寸,是取捨,是智慧,更是境界。
蘇軾不被貶海南,就不會開一方文脈。司馬遷不被宮刑,就沒有《史記》千載。孫臏不被挖去膝蓋,就沒有《孫臏兵法》。
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此處如有所失,彼處必有所得。哭過了,便堅強了,經歷過,就成長了,失去過,學會珍惜了。
人生就是在得失中不斷成長,一半得到,一半失去,人生方得圓滿。
3半醒半醉,才是大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一個人活得太明白,太較真,就失去了彈性,壓死了自己,也逼走了朋友。
蘇軾的朋友拿他的書信去換錢買牛肉,蘇軾知道後莞爾一笑。
朋友的下人來催促書信,蘇軾回了一句「本官今日斷屠戶」。幽默化解,也不追究。
這個世界上不是事事都要爭個明白,有時候糊塗一點反而更好。
鄭板橋一生孤苦,幼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一生官場碰壁。
最終淪落到街頭賣畫。但是他的晚年卻過得恬淡而溫馨。
能當官便做事,不能做,就畫畫,也不勉強。住在官衙也行,住在破屋也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較真。所以,他活得大度從容,詩酒風流。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這是歷經滄桑後的成熟與從容,也是一種返璞歸真後的悠然坦蕩。
4半人半我,才最自在
《莊子·山木》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乘船過河,前面有船要撞上來,這個人破口大罵,罵對方不長眼。等船撞過來,卻發現對面船上沒人,是個空船,剛才的滿腔怒火,瞬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如果船上有人,說明有人在冒犯自己,自己生氣,是在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人的自尊太強、自我意識太強,別人稍微冒犯,他就立馬反彈回去,情緒也就爆炸了。人和人之間的很多矛盾,都源於「我」,過於強調自己的感受,是人際矛盾的根源。
一個人要是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自然也就沒那麼多煩惱了。放下我執,自然可以事事不計較,人生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