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2 (2).jpg

 

巴金森氏症2 (1).jpg

 

認識帕金森氏症 1

一項刊載於《台灣醫學會雜誌》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每十萬名台灣人中約有147.7人會罹帕金森氏症 Parkinson’s disease巴金森氏症是一項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帕金森氏症的好發族群集中在50歲之後,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除了規律用藥,更要保持運動習慣、營養均衡、良好的睡眠品質。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所知是患者腦內生產多巴胺 (Dopamine) 的神經細胞退化所致,而膽固醇過低亦會傷害大腦,增加失智的風險。但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然未明。

帕金森氏症的病程變化

帕金森氏症依行動能力受損情況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

單側肢體顫抖,可觀察手部是否有不自然的抖動狀況。

第二期

症狀開始蔓延至兩側肢體。

第三期

患者尚能自理生活,但平衡感與行動能力已受影響。

第四期

患者需要他人攙扶才可行動。

第五期

患者幾乎需要全日仰賴輪椅,或者長期臥床無法行動」

 

常見的症狀

巴金森氏症三大症狀為動作慢、肌肉僵硬和放鬆時不自主顫抖,後期有三分之一會併發失智症。

   1顫抖:肢體處於靜止狀態時產生不自然抖動,如手指會有搓揉東西的動作

2 僵硬:如四肢僵硬、駝背,以及缺乏臉部表情,又稱面具臉。

3 運動遲緩:想走卻無法走,或是以碎步行走。

4 姿勢不穩:腳步不穩,缺乏平衡感,甚至可能跌倒

5 書寫障礙:書寫時字體越來越小。

     6 溝通障礙:講話小聲、含糊、聲調無起伏。

    7 感覺功能異常:嗅覺異常、肢體麻木等。

    8 肌張力不全:持續性肌肉收縮,造成肢體不自主扭動。

    9 自主神經系統障礙:如便祕、尿失禁、頻尿、性功能障礙等。

   10其他:憂鬱症、睡眠障礙等。

 

治療與生活並行

1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雖然我們無法停止神經持續退化,但可以透過藥物使患者維持日常活動能力。由於患者是缺乏多巴胺才生病,在治療概念上,就是以補充失去的多巴胺為主。

另外,也可由醫生視患者情況實施手術治療,典型治療方式為在大腦中植入電極,直接刺激基底核,以彌補因多巴胺分泌不足導致腦內運動訊號傳遞異常的狀況。

2日常保健一樣重要

除了藥物控制外,日常保健亦不可少。在飲食方面,均衡飲食對帕金森氏患者至關重要,但是,為避免影響左多巴的藥效,患者應以低蛋白飲食為原則,若有便秘症狀,也可透過補充膳食纖維來舒緩。此外,規律的運動也有助於帕金森氏症患者復健,像是慢跑、游泳、伸展運動、太極拳等等,其中太極拳能增加心肺功能及改善平衡能力。

膽固醇過低,會增加失智症風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iWBlzvxrw&ab_channel=%E5%B8%B8%E8%A6%BAchangjue29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健康常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常覺善緣 的頭像
    常覺善緣

    常覺善緣的部落格

    常覺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