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肌肉衰減症1.JPG

 

老年肌肉衰減症2.jpg

 

老年肌肉衰減症    郭詠觀醫生

從出生至大約30歲,人體的肌肉會增長及強化,但自30歲後,人會逐漸失去肌肉的質量及功能,原因是由伴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肌肉衰減症」引起的。

慣於久坐不好活動的人會於30歲後平均每10年失去3-5%的肌肉質量,就算保持活躍也會失去肌肉的質量,只是程度沒有那般嚴重。暫時還沒有任何的檢查方法、也沒有一個肌肉質量的標準來確診肌肉衰減症,不過,任何程度的肌肉衰減都會減低患者肌肉的力量及活動能力。普遍來說,年過75歲後肌肉衰減的程度加劇,但有個別患者肌肉衰減的速度早於65歲或遲於80歲後才加劇,肌肉衰減是虛弱其中一個病因,增加長者跌倒及骨折的風險。
肌肉衰減的症狀是無力及耐力衰退,這都會妨礙體力活動及影響患者過獨立的生活,減少體力活動又會令肌肉更容易萎縮,令情況惡化。雖然肌肉衰減症較多見於慣於久坐不好活動的人,但也會出現在經常活動的人,這顯示其他因素也會導致這個情況,包括:

 

導致肌肉衰減症的因素

1. 負責將神經訊號從腦輸送至肌肉的神經細胞減少;

2. 體內賀爾蒙減少,包括生長激素、睾酮、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等;

3. 每天進食的熱量或蛋白質不足以維持肌肉的質量;

4. 身體不能有效將進食的蛋白質轉化成能量。

治療肌肉衰減症的主要方法

1.定時運動,尤其是肌肉阻力鍛練、又稱肌力鍛練,這些運動能增強肌肉的力度和耐力,又能改善神經肌肉系統的功能、賀爾蒙的平衡和長者將進食的蛋白質轉化成能量的功能。參與肌肉阻力鍛練時,應衡量鍛練的次數、頻率和運動量以取得最大的好處、但最少的受傷風險,所以應與有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或健身教練商討適合個人的鍛練計劃。

2.吸收足夠優質蛋白質能減低肌肉衰減的速度,蛋白質的「建議膳食供應量」是成年人每天按每公斤體重進食0.8 克,健康的65歲及以上的長者則為1 1.2 克,已患有肌肉衰減症的長者應為1.2 1.5 克,有研究顯示不少長者每天進食少於按每公斤體重0.8 克蛋白質。

 

3.進食的蛋白質種類也是很重要的,蛋白質是由多種不同氨基酸組成的,其中白氨酸已被證實能保持人體的肌肉質量,動物性食物的白氨酸含量較高,包括豬牛、羊肉、雞肉、魚肉、雞蛋、奶及奶類飲食等,含白氨酸的植物性食物( 含量較低) 包括黃豆其他豆類、堅果等。研究顯示分佈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比只在一餐進食含蛋白質的食物較能補充肌肉的所需。所以,建議大家每天三餐都應進食三至四盎司瘦肉、雞肉、魚肉、豆類或豆製食品,並每天喝一杯低脂奶應能達標。

4.藥物治療並不是治療肌肉衰減症的理想方法,多種藥物仍處於試驗階段,包括生長激素、睾酮及雌激素補充療法;尿皮素等,就算這些藥物能被證實有效,但只應用作配合、而不是取代肌肉阻力鍛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健康常識 耆老園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常覺善緣 的頭像
    常覺善緣

    常覺善緣的部落格

    常覺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