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時才喝水,對嗎?
單憑口渴的感覺就能預防脫水嗎?
健康的身體在缺乏水份時會發放口渴的信號,口渴是要喝水的慾望,口渴不只由生理訊號、也由行為訊號驅動,行為訊號的例子包括(一) 水溫:研究結果顯示,雖然較涼的水被評價為最好飲的,但室溫的水最能令人多喝;( 二) 社交環境也會影響飲和食的量。
隨着年齡的增長,人體調節水份的攝取和口渴的感覺會逐漸下降,研究證實在長者這兩個因素是會削弱的,在長者,常用的脫水指標( 例如尿液的色和量、口渴的感覺等) 並不一定有效,所以,不能單獨應用。
此外,有些能影響心理和認知能力的疾病( 例如中風、失智症等) 也能削弱口渴的感覺,也有人會因行動不便難於上洗手間或因小便失禁等原因而刻意限制喝水量。
另有研究顯示運動員、患病的人和嬰兒未必有足夠的口渴意識來補充身體水份的需求。由於就算是輕度脫水也能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不能倚賴口渴的感覺或其他常用的指標的人應採取其他策略,例如每天四次裝滿容積為20 盎司的的水瓶、並整天定時啜飲、或於每次進食時( 包括主餐和小食) 都喝一大杯水等。
當身體缺水的量雖然只達百分之二時,症狀也會出現,包括:疲倦、迷惘、短期記憶力消失、情緒變化( 例如易怒、抑鬱) 等。脫水會增加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尿道炎、腎結石、膽石、便祕等。
水的認識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2pMJOmAUSZjRebOMLao-_e4k-IBAPV
以上健康訊息僅供參考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