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疲倦乏力,如何保養?(春季養生1)
春困是一種似病非病的狀態,但可以人感到渾身不適,經常感到昏昏欲睡、疲倦、嗜睡、四肢乏力、身體重墜。而且有時還感到飽滯或食慾不振、大便濕爛或膠黏、尿黃、肩頸痠痛、少氣懶言等徵狀,有些老人家更會有「瞓極都唔夠」的情況。
春季的四大不適--容易睏倦、情緒低落、過敏發作和傷風感冒。
春天如何養生減春季不適!
四季養生,講求天人相應,即順應大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因此,四季養生的總原則便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而春季養生原則,以去濕、疏肝健脾、保護脾胃為要點。
春天養生四式
1、進行適度而持續的運動鍛煉;早睡早起,早晨闊步走走,逐步增加外出活動,以及多做能出汗的運動,總活動的時間,亦當較秋冬之時漸漸延長。
2、時刻緊記調養精神;首要保持開朗樂觀的心情,避免陽氣鬱積成熱,以防動怒。
3、平時注意防風禦寒…春天是外感高峰期,尤需增強抵抗力,衣着不宜過於繃緊,以減少對身體的壓迫約束之餘,亦要注意禦寒保暖,以適應寒溫不定的天氣;
4、嚴格奉行合理飲食…春季陽氣初生,不宜過度進補,滋膩礙胃的補品要少食;宜少食生冷、寒涼、醃製、濃味、煎炸、辛辣、刺激性的食品,以防脾胃受損;甜品、糕點等滋膩食品對濕重的人尤其不利健康,也宜少食。
宜選性溫味辛少酸的食材,如韭菜、洋葱、生薑、豆豉等,建議選食新鮮蔬菜,如菠菜、豆芽等。春季煲湯以清淡味鮮為主要考慮,常選紅蘿蔔、白蘿蔔、海帶、番茄為主要材料,配以雞肝、豬肝、瘦肉等,並以芫茜、生薑絲為調味。
即便在乍暖還寒、潮濕多雨、陰晴不定的春季,也能減少經常出現於春季的四大不適--容易睏倦、情緒低落、過敏發作和傷風感冒。
常用於春季養生湯水食療的材料,多為藥食兩用,舉例介紹如下:
1. 太子參,性微溫味甘微苦,能補益脾肺、益氣生津。
2. 白朮,性溫味苦甘,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3.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4. 山藥,性平味甘,能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5. 陳皮,性溫味辛,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6. 白扁豆,性微溫味甘,能補脾和中、化濕消暑。
7.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能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
8. 蜜棗,性甘味甜,能益氣補血、養神安寧、緩和藥效。
9. 蓮子,性平味甘澀,能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10. 芡實,性平味甘、澀,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
11. 生薏仁,性微寒味甘淡,能健脾滲濕、除痹止瀉。
12. 熟薏仁,性平味甘淡,能健脾止瀉,除濕用炒薏苡仁,健脾用麩炒薏苡仁。
13. 生薑,性微溫味辛,能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
14. 粉葛,性涼味甘辛,能解肌退熱、生津、升陽止瀉、透疹。
15. 鯪魚,性平味甘,能強健筋骨、行氣活血、利濕。
16. 瘦肉,性平味甘鹹,能滋陰液、補中氣、潤腸胃、養血潤燥。
17. 粟米,性平味甘,能調中開胃、利尿消腫。
以上健康訊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