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多有發燒,正常體溫該多少?
人為什麼會發燒?
在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平常沒有生病的時候體溫會維持在 37 ℃ 左右。
當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這些發炎反應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身體就開始發燒了。
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我們稱之為「體溫過高 (hyperthermia)」 ,例如處在高溫環境下、運動、洗三溫暖、中暑 (heat stroke) 等。
根據WHO宣布COVID-19的10大症狀中,「發燒」是最常出現的症狀、有87.9%的感染者都會有體溫偏高的狀況。
但,你知道自己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嗎?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體溫,在19世紀以來,每10年平均下降0.03℃;尤其是男性,比起150年前的人,更低了0.59℃。「我們的生理已經有所不同,所以正常的體溫已經不再是37℃,而是36.4℃。」研究員Julie Parsonnet表示。最新的標準體溫,可能較接近華氏97.5度,約為36.4℃。
所以,如果用37℃當作發燒的標準,其實不是那麼的準確,研究員認為,現代人新陳代謝率減慢、身體發炎減少,都會導致正常體溫下降,每個人的體溫也有所不同,所以,真的要了解自己是不是「發燒」,應該要「早晚測量體溫」,找出異常的變化。
人類正常體溫不再是37℃!一、這5個地方量體溫,結果都會不一樣!
「發燒」的定義,是指身體內部的中心溫度過高,像是直腸內、耳道內等溫度, ≥ 38℃(耳溫及肛溫),而不是體表溫度,所以測量的工具、身體的部位不同,得到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平常常用的量體溫方式有5種,其中以肛溫、耳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而常用的額溫、口溫、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影響而偏低,通常額溫、口溫會比肛溫、耳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1℃,所以在測量的時候,要記得必須扣掉這些誤差值。
如果以中心體溫≥38℃等同發燒,這5種量體溫方式的發燒溫度分別如下:
1肛溫:38℃ ,100.4F
2 耳溫:38℃ , 100.4F
3額溫:37.5℃(準確度較差)
4 口溫:37.5℃
5腋溫:37℃
不過現在耳溫槍大缺貨,不少人都只能買到額溫槍、或是腋溫計,而這些器材在使用時,誤差值比較高,加上身體的體表溫度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所以建議在量體溫之前,要注意: 喝熱水、運動、沐浴、泡腳、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都會增加體溫,建議在量體溫之前,靜坐休息15~30 分鐘,會更準確。
電子體溫計要定期校正,避免誤差。 電子體溫計測量腋溫時,要夾緊溫度計,至少等待1分鐘,測得的溫度才會比較準確。
二、每天記錄自己的體溫,才能抓出「異常」
而最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其實人類真正的溫度正在降低,有些人可能體溫本來就偏低、只有35~36℃,所以只要37℃,其實就可能是低度發燒的狀態;但事實上,還是有些人平常體溫就比較高,超過37℃、容易被誤認為是發燒,尤其是女性,因為荷爾蒙的影響,體溫本來就會偏高。 預防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也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有一位大姐在健身房用「額溫槍測量出37.8℃」,被列為拒絕往來戶,她做了許多血液檢查、肺部X光,通通正常;但後來發現,她早上的時候體溫大約37℃,但「到了下午黃昏的時候,體溫就來到37.7、或是37.8℃」,屬於正常的體溫變化範圍。 所以如果要「自主健康管理」,或是擔心自己感染、想測量體溫的人,應該要早晚測量體溫,畫出體溫變化的曲線,如果有突然增加的狀況,才能及早發現自己可能在「發燒」。
發燒會把腦子燒壞嗎?
人體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有調控機制,一般不會超過 41℃,但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
訪間有個發燒會把小孩的腦子燒壞的傳說,其實是因為孩子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以上健康訊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