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涼茶要分季節及時間,別喝錯了
四季涼茶各不同
中醫師表示,香港四季並不分明,春、秋季很短暫,秋冬分割不明顯。香港熱的時間特別長,從四月中下旬到十月中上旬都似是夏天,最主要特點是炎熱中常常夾雜潮濕,春天也多雨潮濕,只有秋冬較為乾燥。因此,除了傳統涼茶,不同季節調配一些當季飲用的草本飲料,可達到保健、防病作用,填補傳統涼茶的不足。
1初春:袪濕
乍暖還寒,不宜飲用過於苦寒的涼茶,袪濕時也不宜過於清熱。
2春夏之交:清熱袪濕
天氣已轉熱但尚未熱甚,可選用藥力較溫和的,如銀菊露。這段時間同時較為濕熱,可選用清熱袪濕涼茶,如袪濕茶、五花茶。
3夏天:清肝瀉熱、生津消暑
天氣大熱、炎熱潮濕,可飲些清肝瀉熱、清熱利尿、清熱生津的涼茶,如雞骨草、夏枯草、野葛菜水、竹蔗茅根、酸梅湯、夏桑菊等。熱甚也可以飲廿四味。
4秋天:養陰清燥
天氣轉涼,天氣偏於乾燥,不宜再飲過於苦寒涼茶,宜選清熱力弱的涼茶;另宜飲花旗參茶、清補涼等養陰清燥涼茶。這時若出現咽喉乾涸、喉嚨有痰等現象,也可飲羅漢果茶。
5冬天:清熱養陰
天氣寒冷,略帶乾燥,要避免飲苦寒性涼茶。燒烤、打邊爐時為防熱氣,可飲銀菊露、酸梅湯、竹蔗茅根。而杞子菊花、菊花花旗參也適合冬天時清熱養陰飲用。
飲涼茶最佳時間
飲涼茶要睇時間!註冊中醫師鄭智仁表示,一般而言飲涼茶或服用中藥的時間主要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若服藥時間能適當配合,可加強藥物功效。他舉例說明。
1宜早晨空腹服用:
滋補藥,如高麗參、白參、野山參、紅參等,有利身體充分吸收。
2宜飯前半至1小時服用:
治療病位在下疾病的藥(如肝,腎,腸等),使藥物較快進入腸臟或身體下部發揮作用,不易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3宜飯後半至1小時服用:
1寒涼藥(如廿四味、五花茶、夏桑菊、雞骨草等),減少對腸胃的損傷。
2治療病位在上疾病的藥(如心,肺,胸等),使藥物停留在身體上部的時間加長。
3較刺激胃腸的藥(如酸澀藥物),胃內食物有助稀釋而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
4宜睡前半至1小時服用:
安神藥(如琥珀、珍珠母、牡蠣、龍骨、龍齒、紫石英、柏子仁、夜交藤、遠志等),有利於鎮靜安眠。
飲涼茶要注意
1飲用涼茶前宜先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根據病情定出最合適服藥方法,不應胡亂服用。
2貧血、體質虛弱、女性經期與產後,一般不宜飲用涼茶。
3一般情況下,涼茶以「溫服」為宜。
4一般應忌食辛辣、溫補、油膩、腥膻等難消化及刺激性食物,同時也應避免荔枝、龍眼、榴槤等溫性水果。
5中醫藥療有積累效果,不主張天天飲涼茶,如無熱氣、濕熱、內熱等,一般毋須藉涼茶預防疾病,應從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均衡飲食入手。
以上健康訊息提供給各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