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人這一生,大約會遇上2920萬人,但每個人身邊的位置其實是有限的。
合則來,且喜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不合則去,好聚好散,不必太過介懷。
1舒服的關係,無關討好
有一句古話:“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君子,看重的不是奉承,所以巴結無用;
真正的朋友,看重的不是名利,所以無關地位。
只需要做好自己,冥冥中自有緣分。
高山流水,幸遇知音。
年未三十,俞伯牙已經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琴師,許多人慕名而來,百般求見,卻被他拒之門外。
當他在山上鼓琴時,一個樵夫站在旁邊聽琴。旁邊的僮僕得意洋洋地說:“這可是大名鼎鼎的伯牙先生。”
樵夫並沒有因為伯牙的名聲而露出諂媚之色,反而沉醉在琴聲裡,高興地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
伯牙不動聲色,轉念想著流水,樵夫感慨:“我好像看到了流水湯湯而去。”
這時,俞伯牙卻琴起身,拉著樵夫的手,驚喜地說:“您才是我真正的知音。”
這個樵夫便是鍾子期。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再彈琴。
讓人舒服的友情,始終是離開利益關係的交契。
兩個平等的人相互信任,彼此坦誠,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相處。
如果有一段友誼需要你小心翼翼地維護,是否也會覺得疲累不已?
如果有一段感情需要你唯唯諾諾地應承,是否也會覺得精疲力盡?
單方面付出,總有一天會山洪暴發。與其撕破臉皮,不如及時放手。
哲學家馬克思說得好,“奉承並不能得到友誼,只能用忠實去鞏固它。”
何必攀明月,明月自相隨。
真正舒服的關係,無關討好,相處不累。
2把身邊的位置,留給懂你的人
有時候,分開不是因為矛盾,只是三觀不同,追求各異。
還記得“割席絕交”的故事嗎?
那天,一輛華貴的馬車從書院門前經過,管寧專注於讀書,華歆卻忍不住跑出門去看。
回來時,管寧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分開,淡淡地說:“從今天起,我們不再是朋友。”
華歆先是詫異,後來便釋然了。
當自己向達官顯宦投去羨慕的目光時,對方早知自己有意於仕途。
他並沒有強求和挽留,而是尊重對方的選擇,彼此心照不宣。
既然無法同行,那就從此你走陽關道,我過獨木橋。
志同道合者為朋,意氣相投者為友。
硬要和三觀不同的人走在一起,時常會因為遷就而違背自身的意願。
或是身處人群,又不願隨波逐流,越來越感到孤獨,每一場喧囂都是折磨。
與其逢場作戲,勉強維持這段雙方都不舒服的關係,不如果斷離開。
有道是:“三觀不同,不必強融。”
遇到了,便只當萍水相逢,做泛泛之交,無需為難自己。
把身邊的位置留給懂你的人,才是明智的選擇。
3維繫感情,在於彼此尊重
文學家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寫道:
“我們生活得太擁擠。因此我覺得,我們缺乏彼此尊重。”
關係再好,若是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便會不可避免地相互干擾。
言語之間不知尊重,也會漸漸產生隔閡。
不侵犯他人的邊界,同時保住自己的底線,才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費力的感情,不必勉強;心靈的交契,無須多言。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始於性格,久於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