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jpg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勤學苦練是中國人的傳統精神,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這句出自《禮記.學記》的諺語,就是體驗中國人傳統精神的寫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為器皿。人不經過培養﹑鍛鍊,就不能成材

  關於「玉不琢,不成器」,背後有一個故事值得一看。從前,楚國有個人叫卞和。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琢磨過的玉石,將之呈給當時的楚厲王。然而,皇宮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後來,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這塊玉石仍得不到人賞識。卞和失望的抱着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一塊玉石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出它的價值;人的資歷無論多好,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人情、禮義、道德,就不明白做人的道理。人類也需要好好的學習,才會明白做人的道理

 

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東晉大書法家,他有七個孩子。身為一代學識淵博的書法大師,他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他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規定他們在穿衣、吃飯上都要艱苦樸素,不能鋪張浪費,還教育他們忠誠愛國的道理。

王羲之的小兒子名叫王獻之,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開始教他怎麼正確寫字。王獻之不負父望,努力練習,天長日久,他寫的字也越來越好。

有一次,王獻之正在書房練字。父親為了驗證自己學得怎麼樣,悄悄地從後面突然來拔他手中的毛筆,可是卻沒有拔動。王羲之對此十分高興,覺得自己多年的苦心沒有白費。

果然,王獻之長大後也成為有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為書法二王,為書法界做出了很大貢獻。

 

磨練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過份溺愛,過份保護,像養在室的花,經不起少少挫折,面對逆境不知如何應付。磨練是唯一讓他們成長的方法。請家長們放開你們的手,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哲理名言 人生處世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常覺善緣 的頭像
    常覺善緣

    常覺善緣的部落格

    常覺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