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不宜吃太多,慎患荔枝病j.jpg

 

荔枝不宜吃太多,慎患荔枝病

荔枝被稱為嶺南佳果,色、香、味俱佳,不單讓食客大快朵頤,也令騷人墨客寫詩吟詠,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蘇軾亦有詩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不過,民間又有「一顆荔枝三把火」之說,容易「上火」,故不宜多吃,屬某些體質的人更不宜吃。

自從1995 年,每年大約在五、六月間,一種神秘的疾病在印度比哈爾邦(Bihar) 墨沙發坡縣(Muzaffarpur) 肆虐,大批兒童發病,輕者頭暈噁心、腹痛腹瀉,重者發高燒、 抽搐、 血壓下降、神志不清、甚至危及生命,專家確診為急性腦炎綜合症(acute encephalitis syndrome 簡稱AES)
2008 2014 年間,已記錄有超過四萬四千個案、並有約六千人因而死亡,在2019 年,直至六月,已有一百名兒童死於這病。

美國及印度兩國的醫學專家向患病和沒有患病的兒童進行血液和脊髓液檢查,經分析後並沒有發現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的感染,也沒有殺蟲劑或其他化學物品中毒的跡象,反而是患病的兒童多數曾大量進食荔枝、尤其是在早一晚沒有吃晚餐,並在飽嚐荔枝沒有進食晚餐。

研究人員的結論是這病的病因是血糖過低,飢餓的兒童吃未熟或掉在地上的荔枝,這些荔枝含高量的次甘氨酸A (Hypoglycin-A) α- 亞甲環丙基甘胺酸(α-Methylenecyclopropyl glycine 簡稱MCPG),會抑制人體產生葡萄糖,荔枝的果肉和核都含次甘氨酸A α- 亞甲環丙基甘胺酸,未熟荔枝所含的量比已熟荔枝的還要高。

研究還發現,不吃晚餐的兒童,在吃完荔枝後的發病率會明顯高一些,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在年齡較小的兒童,肝糖原(glycogen)儲備不足,由於荔枝本身能量不高,大量進食後,卻不吃其他食物,能量很快便被消耗掉,而身體需要靠其他新陳代謝過程來維持血糖,但荔枝中的次甘氨酸與MCPG 阻礙了身體的糖質新生與代謝作用,無法及時供應血糖,加上沒有吃晚餐,血糖就更低,甚至出現急性低血糖,腦子得不到適量葡萄糖的供應,便會出現腦炎的症狀。

比哈爾邦是全印度最貧窮的邦郡、而墨沙發坡縣是印度最大的荔枝農業區,患病的兒童大都是來自貧苦的家庭,每天能進食一頓健康的飯餐已有困難,所以早已營養不良,他們經常是在空腹的情況下到附近的荔枝園吃荔枝果腹。五、六月是墨沙發坡縣種植荔枝的收成期,加上這段時間天氣炎熱和潮濕,大量出汗容易導致缺水和礦物質失調,這些和其他不明因素令他們容易患病、和令疾病快速惡化。相似的腦炎疫症爆發也在印度其他荔枝農業區出現,甚至也在越南和孟加拉等國出現,在中國,也有兒童進食大量荔枝而發病的傳聞。

在香港及美加等先進和富裕的地區和國家,營養不良少見,但為安全起見,香港食物安全中心(Hong Kong Centre for Food Safety) 建議成年人每天吃荔枝最好控制在300 克以( 10 ),兒童一次食用不超過5 粒為宜,切忌空腹食用,最好是在兩餐之間食用。此外,由於荔枝可引起血糖波動,食物安全中心又建議, 糖尿病患者應儘量少吃荔枝。

 

郭詠觀醫生

 

以上健康訊息僅供參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健康常識 飲食宜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常覺善緣 的頭像
    常覺善緣

    常覺善緣的部落格

    常覺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