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水中氯  f

水中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微生物污染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自然界的水天然含有各種細菌,再經過管道系統傳送到家家戶戶,如果不進行滅菌處理的話,就成了“細菌培養液”。即使再把它們加熱滅菌,對經產生的毒素也往往無能為力。所以,在源頭就進行滅菌處理,並在自來水系統中保持抑制細菌生長的能力,就成了飲用水安全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

目前最常用的滅菌手段是加氯。通常,把氯氣或者二氧化氯通入水中,形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它們具有超強的氧化能力,能夠殺滅多種細菌。氯氣、二氧化氯、次氯酸、次氯酸根,都不穩定。在光照、加熱等條件下,會進一步轉化成鹽酸、氯酸,也會形成少量的其他含氯化合物。

在自來水中會留下很少次氯酸和次氯酸根,來實現對細菌的抑制。換句話說,自來水中需要一定的“餘氯”存在才能保證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的安全。在本文中討論的“餘氯”是指次氯酸和次氯酸根。 

水中餘氯,有多大影響

過去的幾十年中,人類探索過多種殺滅飲用水中的微生物的方式。任何一種方式,都會帶來殺菌之外的後果——各種各樣的“滅菌副產物”。 2007年,《突變研究》(Mutation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綜述,總結了過去30年中各種飲用水殺菌方式所產生的副產物,總共有85種,其中有11種在美國被列為受控指標。而其它的74種缺乏足夠的數據來評估它們對健康的影響,也就無法設立安全標準。儘管如此,WHO等機構認為這些滅菌副產物帶來的“可能風險”比不滅菌導致的“真實風險”要低幾個數量級。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致癌分類”中,把氯分為“第三類”,跟咖啡因同級,意為“目前尚無足夠資料來確定該物質是否為人類致癌物”。如果吞下少量含氯漂白劑,會刺激食道、口腔、喉嚨以及導致嘔吐。不過自來水中的餘氯遠遠達不到那個劑量。 

而直接用氯處理的水進行的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都顯示了很高的安全性。

 

結論

 

只要沒有聞到或者嘗出自來水中的氯味———這種令人不愉悅的刺激性味道,就不用擔心其中的餘氯。就算是其中有一點餘氯,在蒸煮東西時,也會主要分解成氯離子、氯酸根和氧氣。前兩者不會蒸發,後者不會影響健康,擔心有氯“包覆在食物上”從而對人有害,是沒必要的。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guokr.com)

 

arrow
arrow

    常覺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