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佛教不是逃避現實的.jpg

 

佛教不是逃避現實的

 

有人看到許多和尚都是索居山林,埋名隱姓地潛修苦鍊,似乎對社會一點也沒有貢獻,就指責佛教是逃避現實的。

其實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論調。

佛教是主張「悲智雙修」的,單有救人救世之「悲」心,而無真才實學的「智慧」還是沒有用處。(有仁心拯溺,卻不懂得游泳,有何用處?)

因此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乘是船的意思,船的大小決定載人的多少。大乘以「兼善天下」為目標,小乘以「獨善其身」為目的。)隱居潛修,只是為將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作準備。(就像科學家們,苦心孤詣地,一天到晚躲在實驗室中研究一樣。)

其實不只是出家人如此,在家修行的居士們也是要「福慧雙修」的,不只要為自己將來的「幸福」打算,也要學習磨鍊弘法濟眾的「智慧」。

 

以下我只想舉出一位溝通中印文化的高僧,「西遊記」小說的主角——玄奘的故事,來說明佛教並不是逃避現實的。

 

玄奘,俗姓陳,名褘,河南偃師人,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九年。他家是個書香門第,祖父是北齊的國學博士,父親做過隋朝的江陵縣長。

 

玄奘出家後,人家推薦他當長安的一間大寺院——莊嚴寺的住持,但他婉拒了。

他當時看到國內的佛經太少,而且義理晦澀,不能令人心服。於是發誓要:「捨命西行,求取佛法,來宏化中土,不僅要大量譯經,而且要解決今日佛法上的癥結,替我國文化,作一件神聖偉大的工作。」

 

玄奘在唐太宗貞觀三年,開始了他多彩多姿的求經生活,他走過炎熱沙漠,翻過崇山峻嶺,經過九死一生才來到印度。

 

玄奘在釋迦成道的菩提樹下大哭印度佛教的衰微,立志要努力精研佛法,後來在曲女城大會中,一席宣告(即真唯識量頌)震得全印度小乘的教徒啞口無言。

 

玄奘飽受各國國王的尊崇禮待,大家為了爭相引請他去講經,甚至不惜大動干戈。

 

就在「功名富貴」達到最高峰的時候,玄奘卻決定要回國了。他當時對他師父戒賢大師所講的話,二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聽了還是不禁要萬分感動:

 

「師父,我求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的幸福和才學,如果僅僅為了這些,我就不會冒著生命的危險了。現在我已在貴國學到了不少東西,應該回國去傳道,解救苦難中的同胞,如果我久留不歸,我就對不起苦難的同胞了。」

 

這是何等抱負!何等胸襟!這才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種偉大的精神,值得同學們效法啊!

 在張起鈞和吳怡先生合著的「中國哲學史語」書中,對玄奘有著這麼一段的評語:

 「這一代的高僧,一半生涯在求經,一半生涯在譯經,他有著遊歷家的多姿生活,有著宗教家的殉道的精神,有著思想家的救世熱情。他為了佛教,為了中國文化,為了世界人類,貢獻了他的一生,如今已心安理得地離開了人世。他手中的筆掉落了,他的那顆心停止跳動了,但他在沙漠中印下的足跡,卻永遠留在人類的記憶裡,他一手翻譯的千卷經書,也永留在中國文化的寶庫內。」

 

誰說佛教是逃避現實的?誰說佛教是消極、悲觀、厭世的?(請參閱第二章第八點「佛法是入世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認識佛教
    全站熱搜

    常覺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