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憂鬱症的迷思2.jpg

 

解開憂鬱症的迷思

憂鬱症已被公認為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的第2大原因,全世界每4秒就有1個人自殺未遂,每40秒就有1人自殺身亡,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而其中80%都與情緒障礙症有關,特別是憂鬱症。全球近3.5億人患有憂鬱症。而根據董氏基金會估計,台灣則約有100萬民眾罹患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但憂鬱症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的誤解與迷思,造成大多數患者拒絕或延誤接受治療。

以下是常見迷思。

迷思1: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

答案:錯,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

很多人以為憂鬱症只是情緒較為沮喪、憂鬱,並不是真正的疾病,但醫學已經證實,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該疾病的生物證據可以從腦部的掃描看出,顯示患此症者腦部有異常活動的水平。在神經之間傳送信號的大腦關鍵化學物質,似乎在憂鬱症患者也失去平衡。憂鬱症就像很多病症一樣,不治療就好不了,甚至拖越久越難治。程度輕微的憂鬱症只要調整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狀況,就能恢復健康,但較為嚴重的憂鬱症則須較長的時間、較多的耐心才能治癒。

迷思2:憂鬱症無法根治?

答案:錯,大部分的憂鬱病患是可以被治癒的。

「憂鬱症無法根治」是典型的錯誤觀念,只要配合治療,90%以上的病患都可以治癒。憂鬱症急性期時,需要藥物的幫忙讓病情穩定下來,等到兩週或一個月之後,憂鬱情況好轉,就必須思考如何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可能需要三個月或半年的調適期。

 

迷思3:憂鬱症容易復發?

答案:對,憂鬱症若不根治,確實容易復發。

憂鬱症的治療一定要持續到醫師診斷評估治癒為止,不能任意中斷。若以為症狀好轉或害怕藥物的副作用就自行停藥,容易導致病情復發及惡化,症狀可能也會越來越嚴重。

迷思4:憂鬱症不一定要吃藥,也可以用非藥物方式治療?

答案:錯,僅靠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效果有限。

憂鬱症不吃藥、光靠非藥物的方法,如運動、改變飲食、作息調整、健康行為、放鬆與壓力管理技巧等,效果有限;必須配合醫師的藥物處方,才能達到痊癒以及避免復發的目標。

 

迷思5:吃藥會造成副作用,等憂鬱症狀好轉時就可以停藥?

答案:錯,自行停藥只會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棘手。

病人在服藥後,只要情況好轉或出現不舒服的反應,就擅自減藥、停藥,或是未如期回診。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病況起起伏伏,甚至得面對嚴重的復發。

精神科藥物目的是維持腦功能平衡,因此需要一到兩週以上的時間,待血液中藥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揮作用。同時,精神科藥物需要持續服藥才能達到長期控制的效果。

 

迷思6:憂鬱症病患只要多倒情緒垃圾,病情就能好轉?

答案:錯,專業治療才有助於擺脫憂鬱症。

雖然找親朋好友訴苦有助於心情的抒發與轉移注意力,長期下來卻可能是對病情沒有幫助的做法,甚至可能延誤治療。憂鬱症病患須透過專業精神醫療的評估、治療與引導,才能發現問題,促進自我察覺與調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心理健康。

迷思7:在病患面前提到「憂鬱症」,會讓他們的病情更嚴重?

答案:錯,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避免在病患面前談到憂鬱症,只是逃避的心理作祟。許多病患因缺乏自我覺察或病識感,所以無法得知自己的心理健康已出現狀況。適當的做法是將憂鬱症視為可治癒的疾病,尋求醫療或心理專業協助,加上生活與行為的改變,才能擺脫憂鬱症的困擾。

 

迷思8:治療憂鬱症,必須保持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答案:對,患者和家屬請務必和醫師配合。

憂鬱症的診斷與治療屬於長期性,因為它不僅合併有身體與心理的兩方面症狀,也經常與其他疾病同時存在,所以在病程以及治療變化上,都會較單純的身體疾病來得時間長且複雜,中間也有變更診斷的可能性。

比如情感性疾患中的雙相型(亦稱躁鬱症),一開始的表現和憂鬱症相同(躁鬱中的鬱期),但只要一出現躁症的症狀,就代表病人並非單純抑鬱,而是會有鬱期與躁期交替發作,此時,醫師的用藥和治療方式就得跟著調整。

 

迷思9:家族史未必會讓人有憂鬱症

如果憂鬱症出現在你的家譜當中,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得到憂鬱症的可能性較高。但沒準你是不會的,因為有家族史的人可在早期就偵測到憂鬱症,並迅速採取積極的行動,不管這意味著減輕壓力,多做運動,諮詢或其他專業的治療。

 

迷思10:積極思考會有幫助

「強調積極」可以緩解憂鬱症,這就是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CBT)。人們學習思維和行為的新方法。要以更樂觀的想法和更積極的情緒來取代消極的「自我對話」和行為。CBT單獨使用或與藥物一起使用,對許多人來說都是有效的

 

迷思11:男人較會隱藏自己的憂鬱

一個憂鬱的男人,他的親人,或甚至他的醫生,可能無法認出他有憂鬱症。這是因為男人與女性相比,比較不可能談自己的感受,且有些鬱悶的男人不會出現悲傷或情緒低落。相反,這樣的男子可能會煩躁、憤怒,或焦躁不安。他們甚至會罵別人。有些男人試圖通過魯莽的行為、飲酒,或吸毒,對付憂鬱症。

 

以上健康訊息僅供參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健康常識
    全站熱搜

    常覺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